(转自:新兴铸管)

集团公司党委要求,“群众创新、大众创新要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,‘莫以善小而不为’,脚踏实地,因地制宜,实现从量变到质变。”今年以来,铸管股份及所属企业团组织围绕中心工作,落实集团公司、铸管股份质量效益双提升行动要求,紧贴科技创新主线,积极引导广大青年职工走在创新的前沿阵地,持续为企业降本增效贡献力量。
给传统行业“刷机”
这波后浪操作有点硬核
一支扎根于黄石新兴的科技创新团队,用硬核技术为传统制造业按下“刷新键”。他们以“创新”为笔,以“实干”为墨,在多个技术领域突破重重壁垒,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。
痛点即起点:破解水泥裂纹的“死循环”
行业痛点,是创新的起点,更是青年团队冲锋的号角。传统水泥衬层裂纹频发、废品率高,曾是行业挥之不去的“魔咒”。面对这一难题,黄荣和李冠豪从原材料配比到工艺参数,展开了一场“质量革命”。“实验室的每个深夜,都是通向答案的阶梯。”黄荣回忆道。他们连续数月扎根实验室,从砂浆流动性测试到离心涂衬模拟,用数千组数据、成千上万种材料中打磨出最佳配方;他们深入车间,跟踪试验管长达六个月,最终开发出OPC与HAC两种新配方,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水平。

激光“开挂”:10天变16.6小时的技术暴击
创新的道路上,从不缺荆棘与荣光。当传统人工清理效率低下、成本高昂且隐患重重时,吉晨星与党子坤选择“用光速颠覆传统”,他们将激光技术引入铸管行业,从功率对比试验到设备调试,青年工程师们顶着电压波动、冷却系统故障的压力,以“参数不达标绝不收工”的韧劲,硬生生将DN2000管模清理时间从5-6人耗费10天降至1人只需16.6小时。“这种效率的飞跃,让我们看见技术变革的力量!”吉晨星在数据出炉时难掩激动。从传统人工清理到激光设备的落地,他们用严谨与执着,将“不可能”变为“可能”。曾经需要工人弯腰挥汗的体力活,如今被一束精准的激光重新定义。
超大口径“黑科技”:中国方案登顶国际赛道
技术突破的背后,是团队“扎根一线、敢为人先”的创新方法论。面对DN2800-DN3000口径球墨铸铁管的技术空白,张航、黄翱和李冠豪三人直接向世界级难题“宣战”。铁水凝固缺陷、尺寸精度控制……这些拦路虎被他们用“理论+试验”的双引擎模式逐个击破。他们坚持“问题从现场来,方案到现场去”,通过解析缺陷机理,优化工艺参数等多种方式,最终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,让DN3000球墨铸铁管横空出世——输水量提升20倍,斩获两项专利,团队也获得了黄石市“科技创新团队”荣誉称号。

五四精神:后浪的“技术浪漫主义”
如今,三大项目成果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:每年降本增效成果显著、多项专利与行业标准的诞生……但比数字更闪耀的,是这支青年团队展现的精神力量——他们以“敢啃硬骨头”的勇气、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定力,在传统制造业的土壤上播下创新的种子。
百年五四,创新火种不熄。黄石新兴这群青年技术骨干用行动诠释:真正的“后浪”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,而是扎根行业的深度革新。他们用激光雕刻效率,用数据重塑工艺,用超大管径联通世界——这是属于技术派的浪漫,更是传统制造向智造跃迁的铿锵足音。
当青春与硬核技术碰撞,传统行业的“刷机”浪潮已然开启。这波后浪,够燃!

编辑|杨亚京 张浩 武昊阳
审核|董民
]article_adlist-->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